社區文化中心的老師和同學給石玲慶生 /晨報記者 陳徵
  晨報記者 袁媛
  “這次社區文化中心的老師和油畫班的老師、同學為我舉辦生日會,我感覺受寵若驚。能畫出這些畫,我感覺很開心,雖然回頭看看還有很多不足,但我從中收穫了快樂和滿足。”伴著輕快爽朗的話音,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年屆五旬的高位截癱傷者——石玲。 4月20日,在嘉定鎮街道社區文化中心的307室,記者參加了她的生日會,也看到了她創作的油畫作品《嚮日葵》。
  石玲平日里在一家廣告店里工作,閑暇之餘,除了每周三的睦鄰點活動之外,她還會在每周六早上參加嘉定社區文化中心的油畫學步興趣班。石玲表示,在學畫油畫的過程中,自己收穫了滿滿的熱情和希望;現在她最想做的一件事,就是想嘗試著將畫畫興趣班引入自己所在的殘疾人睦鄰點或傷友會,讓更多的人也能獲得嶄新的快樂和滿足。
  花季少女高考前遭車禍
  “我是1964年出生的,在高考前十幾天,我在馬陸出車禍了,頸七和胸四五有傷,高位截癱。經過四年多的治療,病情穩定後,我回到家中。直到2001年家裡有了電腦,我開始將重心放在了電腦上。”面對記者,開朗直爽的石玲開始了講述。她坦言,當初的自己也曾深深迷茫過。
  2004年,石玲在網上結識了一些傷友,並參加了傷友活動。“那一年,我們坐著輪椅開始出門。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,也是第一次見網友。”那次經歷讓石玲感到——原來還可以這樣生活,外面的世界是那麼豐富多彩和有意思。此後,她開始固定參與各種傷友活動。“大家在一起,互相鼓勵,互相瞭解生活狀態,希望有更好的辦法,讓生活變得更好。參加這些活動後,我也不再自我封閉,真正從心牢里走了出來。”在傷友的團隊里,石玲越來越開朗自信。
  積極組建殘疾人睦鄰點
  石玲說,在與傷友的交流互動中她受益良多,同時也萌發了想幫助與她一樣行動不便者的念頭。石玲說,嘉定鎮街道社區有睦鄰點,但卻沒有適合殘疾、殘障人士的活動。“那時傷友會的人就鼓勵我,是不是可以建立這樣的睦鄰點,幫助更多的人。”隨後,在嘉定區殘聯理事長時潔的一再鼓勵下,在社區工作人員和一些社工的幫助下,石玲開始了建立殘疾人睦鄰點的嘗試。
  “最初的活動地點就在我家。但我漸漸發現,並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適合傷友們。有時,我通宵徹夜地準備了資料,第二天給他們講解時,他們卻自顧自地聊天,並不投入。”在社工的幫助下,經過一番摸索,石玲發現比較適合這個特殊群體、又能引發大家興趣的活動有手工串珠、有主題的小小聯歡會、很短途的外出活動等,“這些就構成了以後我們的固定活動內容”。
  如今每周三有固定活動
  隨著活動的推廣以及在社區幹部的幫助下,這個小小的睦鄰點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成員。發展到現在每周三會有固定活動,以及其餘時間的一些特別活動。一個小小的睦鄰點給予了大家關愛和溫暖,石玲感覺自己每天都過得很充實。
  嘉定鎮街道社區工作科的陳健華介紹,嘉定鎮街道的睦鄰點2007年就成立了,當時沒有細分類別。這幾年,在街道睦鄰會所、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的引導下,睦鄰點逐漸細分了更多類別,如“調解”、“健身”、“舞蹈”、“科普”、“繪畫”等,而石玲他們嘗試的殘疾人睦鄰點,則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範本,受到居民的歡迎。“記得一名29歲的年輕女子因出行不便,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宅在家裡上網,在媽媽的鼓勵下她參與了殘疾人睦鄰點的活動。在大家的幫助下,她還開了家淘寶店,專門賣手工串珠,有時她接的單子忙不過來,我們也會一起幫忙。”
  年近四旬的袁偉忠也是這個睦鄰點的一員,他告訴記者,自己接受了兩次髖關節手術,而今已經能自己行走了,“前年我參加殘疾人睦鄰點時,行動還很不便,進出都需要坐輪椅,之前人很封閉的。”後來在石玲以及家人和助殘員的鼓勵下,他變得越來越開朗了。
  石玲告訴記者,其實自己也沒做什麼,“他(袁偉忠)最初加入睦鄰點時經常一言不發,就像個旁觀者,我也不刻意去開導他或與他說話,而是在和別人聊天時引導他加入,在舉辦小型聯歡會時,我也會稍稍鼓勵他上臺表演。漸漸地,他開始與大家有交流了,會談談自己的想法,還會就時事新聞與大家進行討論”。
  袁偉忠告訴記者,石玲真的幫助他很多,“有時,我和父母去附近公園鍛煉,途經石玲工作的廣告公司,我還會特地彎進去,和她聊聊天。什麼都聊,天南地北”。袁偉忠說,石玲在睦鄰點很努力也很負責,比如,有時大家要參加演出了,她會積極組織排練,還鼓勵大家勇敢登臺表演;有時睦鄰點舉辦唱歌聯誼活動,石玲會早早地預約、準備好場地,還會安排大家做小游戲,並特地去買一些小獎品,獎勵做游戲獲勝的人,活動準備得很充分,大家也都很開心。這種親如一家的氛圍,讓睦鄰點的成員都備感溫馨,而石玲則坦言,自己也因此有了一種深深的歸屬感,“我感覺自己也能從中汲取能量,不斷激勵、充實自己”。
  (原標題:高位截癱者組織傷友會樂活人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r86wrpf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